從新月沃地到印度河流域,再到黃河兩岸,亞洲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過去幾千年的時間里,繁榮多樣的亞洲文明培育了創新和技術、促進了地區和全球貿易,并為全球宗教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回顧亞洲數千年來積累的共同經驗,以及通過絲綢之路等古代交通網絡實現的互通有無,我們發現,關于個體文化如何通過相互交流而充實自我、共同價值觀如何反過來豐盈整個世界,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認識到跨文化交流和共同價值觀是實現共同繁榮的有效路徑,這在當今的政治格局下——某些國家越來越傾向于閉關自封,他們意圖筑起高墻而非橋梁——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優先事項。
新聞播報某地爆發戰亂沖突、眼見越來越多的生命因暴力和戰爭逝去,這些發生得太過頻繁,讓人倍感悲痛。這些沖突中有相當于一部分是源于刻意煽動和對多樣性的仇恨,在和平與尊重的普世價值觀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美好世界的承諾遭到無視。在當前的困難時期,對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符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精神和內涵。該議程指出,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努力建設真正尊重和包容的社會,將多樣性視為一種資產,而非威脅。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承諾、團結和投資。
社會各界領袖應堅定維護普世價值觀,采取切實行動創造條件,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不受歧視、不遭迫害地生活。我們應該敦促有識之士和社群組織行動起來,特別是讓年輕人團結起來,推動其相互交流和理解。通過投資教育領域,我們將確保年輕人能夠釋放潛力、保持思維開放,讓他們認識到世界上所有人的命運都交織在一起,必須相互尊重、同舟共濟。建立社會保障網絡可以確保不會有人被新的科技發展和創新所拋棄,確保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全球化和多樣化的受益者。
中國在建立社會保障網絡方面進展顯著。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消除貧困、普及全民教育、推動創新。經濟增長、科技發展和教育進步,中國這些驕人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對本國寶貴的歷史文化的尊重。
正如上月舉行的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所展示的,中國非常愿意與世界分享發展經驗。而本周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則為各國相互借鑒彼此的發展經驗和文化知識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此次會議讓亞洲大陸的國家領導人們匯聚一堂,強調以人為本,讓大家認識到我們的共同價值觀和希望不因被局限于 “亞洲”,而應被理解為普世價值。
所有人都希望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他們的權利將得到尊重,所有身份、所有信仰、所有文化都能夠和諧相處。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說過:“人類大家庭所有成員與生俱來的尊嚴和平等權利,是自由、公正與和平的基石。” 這種與生俱來的尊嚴絕不能只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而應是一種人類普遍享有的權利,所有的發展活動都必須尊重這一基本人權。
對話是重要的一步,但沒有行動的對話相當于射箭不拉弓弦。我們必須齊心協力,現在就行動起來應對威脅,如此才能讓文明之樹世世代代枝繁葉茂。我們必須堅持多邊主義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把目光投向亞洲——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這里——以推動向可持續發展的轉變。這一轉變建立在對彼此堅定不移的尊重,以及對所有文明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尊重之上。
(本文作者為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羅世禮)
(Nicholas Roselli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