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90后四川姑娘火了,圍繞她的討論一再霸屏微博熱門話題。三天前標簽為“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閱讀7.9億;昨日,“央視評李子柒為何火遍全球”話題發出一日,再霸熱搜,現在閱讀量已達10億,并配有導語: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這個話題姑娘,已然成為一種值得研究的現象。
在過去三天沒有更新內容情況下,李子柒的Youtube賬號又吸粉10萬,粉絲數達745萬,直逼CNN粉絲790余萬。CNN可是發了14萬多條視頻才攢下這個量,而李子柒只上傳了104個短視頻。
有質疑聲音說把農村拍得那么美,太假;把生活過成這樣,太裝;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就通過一個網紅娛樂化的表達,不夠莊重和嚴肅;背后有團隊,拍攝全靠演。拜托!誰說農村只有臟亂差?誰說生活不需要儀式感?誰說只有板起臉來的宏大敘事才叫文化傳播?誰說有團隊就一定造作,而非真誠?看她勞作的利索和力氣,就知道這勤快把式一定得有童子功。
這個把日子過成了詩的高能少女被世界發現并圈粉了。她的視頻畫面優美、制作精良,就像迪士尼童話+Discovery+舌尖節目,看完讓人頓覺世間美好,特別治愈。再現了如詩如畫、恬淡幽靜的桃花源,一派田園牧歌,日日歲月靜好。做胭脂從種花開始,做衣服從養蠶開始,釀果酒從摘果子開始,做醬油從種豆子開始,做蛋黃醬從養鴨寶寶開始,做粥從種水稻開始,刺繡從繅絲和自搭架子崩布開始,能劈柴砍竹做沙發,也可以純手工再現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和活字印刷版。
如果說中國人喜歡李子柒是因為文化認同,一眾國際友人的熱捧料想是因為民心相同、情感共鳴和價值同頻。地球村的居民們,雖有遠近,但其實有著同樣的辛勞和焦慮,同樣的期盼和渴望,天然對勤勞、智慧有贊賞,對仁愛、尊老有感動,對中華文化有認同,對大自然饋贈有敬畏,希望看到美好、感受美好、傳遞美好。再次印證那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光明日報》12月9日刊文評價李子柒現象說: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傳播是一個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的規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敘事,其記錄的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卻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這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價值共識。
當然,這個于1990年生于四川綿陽的姑娘,絕非生來就是扮演文化傳播使者的。她幼年喪父,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14歲進城打工。端過盤子,打過零工,為了追求高一點收入,做過DJ,直到近年奶奶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才又重返鄉下,過上返璞歸真的生活。最初拍視頻,就是為了生計,給自己淘寶小店宣傳帶貨。誰料這個真心擁抱生活的姑娘,把副業做成了主業,讓人看到一個獨立拼搏的女性優雅而自由的生活在山水田地之間。
“你眼中的生活技能,或許只是別人的求生本能。”李子柒近日接受新浪會客室采訪時如是說,一語道破自己成長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童年有幸接受過資助,并有公益計劃的她說“我的生命被別人照亮過,就像光一樣,我相信那些孩子將來在有能力的時候,也會把這束光照到更多人的心里面。”
她說,“我能走到現在是這個社會給予我的…如果我還有能力,就想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想向全世界的人展示中國文化。”
“成功這兩個字太重,我只是拍出了我的生活。改革開放41年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家家戶戶都是小洋樓…想要把日子過成什么樣子,更多的取決于你自己本身想要過什么樣的日子,以及你是否愿意為之努力。”
試想一下,倘若沒有觸手可及的網絡、無所不能的電商、全球領先的移動支付系統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基礎設施,可能會有今天的超級網紅IP李子柒么?會成就月入六位數的口紅一哥李佳琦么?會有異軍突起的網紅經濟和粉絲經濟么?據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報告的數據,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2019年這個數字會更高。
再過20天,將迎來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業已十年,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與經濟影響力如影隨形。
時代饋贈,讓李子柒不僅成為自己視頻里的主角,更是主宰自己生活和命運的大導演。別捧別踩,把她的世界還給她。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一點善意。每個熱愛生活、努力奮斗的人,都值得被尊重,都可以講出自己的中國故事,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
本文原載于中國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