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上月訪臺之旅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政治鬧劇,是美國意在對抗中國的挑釁之舉。地區國家過去40年歷史證明,和平是發展繁榮之基,中國的和平崛起對地區和全球發展有利。在當今國際秩序“大重置”的時代,穩定、自由、開放的貿易環境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把美國的單方面利益凌駕于地區國家利益之上的做法不得人心。
一個多月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對臺北進行了目的不純的訪問,中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并在臺灣島附近進行了大規模的海空軍事演習。這位美國政界三號人物在其亞洲之行中的這次不愉快的停留,使人們更加懷疑美國是否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當代中國研究學者拉納·米特認為,亞太地區各國人民之間進行穩定、自由、開放的貿易和交流的條件已經具備。而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提醒我們,和平與繁榮應是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
根據國際金融網站“投資百科” (Investopedia) 數據,近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其出口總額在2019年已達2.64萬億美元左右。中國獲得的巨大利益自不必說,但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的鄰國,也在這一過程中受益匪淺。盡管面臨包括疫情在內的諸多挑戰,但正如米特教授所言,亞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
這就是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在過去40年中所經歷的現實,也是各國最為珍視的東西。雖然部分東盟成員國與中國之間存在著地緣政治緊張關系,但所有這些國家都共同見證了因加強貿易和發展(以及避免軍事沖突)而帶來的巨大利益。而這首先就要歸功于中國了不起的和平崛起。
即使是最愛給中國“挑刺兒”的日本和澳大利亞,也都深知本國已經從與對華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比如,對華貿易直接推動了澳大利亞長達約30年的不間斷經濟增長,打破了經合組織的記錄。
新加坡著名學者、前外交官馬凱碩認為,澳大利亞在21世紀面臨著一個簡單的“二選一”問題:在這個“亞洲世紀”,它要么可以成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梁,要么選擇充當西方力量投射到亞洲的矛尖。
那么澳大利亞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目前的一切證據都顯示,它非常熱衷于扮演“矛尖”的角色。過去的幾年里,澳大利亞的反華立場扭曲得出奇。根據澳大利亞議會情報與安全聯合委員會,以及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詳實文件披露,澳大利亞前總理莫里森于2020年4月20日決定“對中國下更大的血本”,并補充道,“現在是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行為更加強硬的時候了”。
幾乎與此同時,時任澳大利亞外長瑪麗斯·佩恩也在一旁煽風點火,呼吁在世界衛生組織框架之外成立“獨立調查機制”,針對新冠病毒起源和中國抗疫措施發起國際調查。這一舉動令澳中關系迅速惡化。而對澳大利亞來說,除了在當時得到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空口贊揚之外,沒撈到半點好處。
一年多以后的2021年6月,莫里森在赴英國參加G7峰會前訪問新加坡,結果被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當面“教訓”:“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系將經歷危機……澳方必須解決好。但這些問題必須放在一種伙伴關系,而不是敵對關系之下來處理——你要做的應該是好好與伙伴共事,而不是打壓對手。”但澳大利亞接下來的所有表現都表明,莫里森將這些金玉良言完全拋之腦后。
盡管如此,在亞太這一關鍵地區,所有更為謹慎的國家都懂得,現行世界秩序正在經歷一場“大重置”——一場真正的“重返亞洲”,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意義非凡。此外,近來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所有亞洲國家都發聲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將臺灣問題視為中國內政。
現在,佩洛西訪臺一事終于塵埃落定,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通過強力煽動,試圖把對美國單方面有利的國際秩序強加于東亞的行為,都是地區國家最厭惡的,這幾乎已經成為各方共識。這樣的策略在美國可能備受歡迎,因為中國近年來的華麗轉型令它感到非常不爽;但在享受了40年巨大貿易紅利的東亞,這種思路就沒什么市場了。甚至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即便是澳大利亞和日本,恐怕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