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2022中國大學、央企、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系列報告》發布會在線上成功舉辦。該系列報告由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中國日報網、光明網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聯合發布。
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洪忠發布了《2022中國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發布了《2022中國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周敏發布了《2022中央企業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此外,發布會還邀請了多位學者專家對系列報告進行討論,評價和解讀報告。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全中認為,市場化能力越強的企業在國際傳播中就越有競爭力。他建議,報告未來更加重視民營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海外傳播力建設情況,希望能夠看到更有意思與亮點的數據和結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指出,北京師范大學的海外傳播力報告具有非常好的學術傳統,并且已經成為優質品牌。他認為,國際傳播領域現在需要在內涵建設上加大力度,從精神標識、文化精髓、傳播效能與文明互鑒的角度優化和改進。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傳播要達到效果需要經過四個環節:首先是觸達,第二是看得下去,第三是看得懂,第四是產生影響。這一系列的研究報告已經堅持了十年,從最初的研究觸達,到現在加入更多評價指標去衡量對認知產生影響,這種研究是有開創性的。未來可以加強對不同用戶群體使用不同媒介的特征分析研究,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評估的精準度。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張昆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討海外傳播力具有現實意義與學術價值。他建議,央企報告應將參照系的數據完整展示出來,縱向比較各個企業具體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最后,他希望他的研究團隊能與北師大研究團隊深度合作,推動海外傳播研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認為,這一系列報告評估了多元國際傳播主體,在數據挖掘之外還有豐富的案例分析和經驗探討。國際傳播作為跨文化交流和互動,應更加務實地調整目標戰略,推動多元主體在海外的線下線上空間進行更多本地化的傳播實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認為,這一系列報告不僅從理論視角完成了效果評估,同時也給中國高校、企業與政府在海外傳播工作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他認為,國際傳播可以從三個維度提升效能:一是國際傳播效能的提升是一個科學過程,包括國家和民族敘事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構,也要考慮國際輿論環境和所處時代的特點。二是重視國際傳播制度的建設和能力的培養。三是要根據不同主體的特點和不同平臺邏輯相聯系,網絡為我們構建話語體系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中國日報網總編輯韓蕾認為,我國的高校、企業、城市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充分利用各類傳播平臺,不斷拓展傳播渠道,“吸粉”和“破圈”能力不斷增強,在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系列報告總結經驗,為國際傳播主體提供了提升網絡國際傳播效能的工作思路和實踐案例。
光明網總裁、總編輯楊谷認為,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每年一度的海外傳播力報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中國城市、大學與央企海外傳播狀況的渠道,學習到更多可以優化海外傳播效果的做法。他指出,盡管近些年我們的政府部門、企業與高校在海外傳播力增長方面有很多進步,但是距離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建設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他建議,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高校,在做海外傳播的過程中,都需要打造年度的爆款,為工作找到一個爆發點。
(編輯:刁云嬌 李海鵬)
相關閱讀:
《2022中國大學、央企、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系列報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