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30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發首席國際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稱,西方試圖將自身“風險”理解為由中國誘發,認為只有遏制中國,才能擺脫風險,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
文章說,近期,歐美政要大談對華關系“去風險”。似乎2023年度詞匯的角逐已經結束,地緣政治范疇的年度熱詞就是“去風險”(De-risking)。
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這個以D開頭的詞匯就從默默無聞變成了無處不在。
3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歐盟的中國政策發表講話,“去風險論”成為其主旨基調。隨后,拜登政府也開始接受“去風險”這個論述。在剛結束的日本廣島七國集團(G7)峰會上,西方國家集體重申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要“去風險”。
文章指出,西方領導人如此欣然接受“去風險論”的一個原因是,這讓他們擺脫了言辭上的束縛。此前西方經濟體尋求與中國“脫鉤”常常被批評為不可能且極端的言論。“去風險論”聽起來則更加謹慎和有針對性。西方企業被告知,他們仍然可以與中國進行貿易——只是需要一些保障措施。
西方“去風險論”背后的理論現在相當清晰了。然而,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大困難。一是西方企業利益與政府利益的沖突。第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的難度和成本。第三,對風險性質的定義模糊不清。
上周,總部位于加州的半導體公司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警告稱,如果美國公司被禁止向中國出售芯片,他們將遭受“巨大損失”。
如果歐盟和美國進一步收緊對華投資限制,將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西方企業遭遇英偉達式的管控。
文章稱,雖然西方迫切地試圖減少在關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但對于“去風險”難度,各方卻意見不一。
本周,荷蘭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警告稱,沒有中國,歐洲的綠色轉型將無法實現,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新能源電池及其關鍵礦物生產國。
【中國那些事兒|第932期】
欄目監制:吳艷鵬
欄目策劃:劉世東
欄目主筆: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