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地各校積極推進“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會貫通,收獲了一眾好評。
善用身邊教育資源。學校教室里的“小課堂”,只有融入社會生活、家國建設的“大課堂”,才能起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作用。江蘇省南通中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這里不僅培養(yǎng)了以數(shù)學家楊樂為代表的數(shù)十名院士,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還先后有32名畢業(yè)生成為革命烈士。學校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將知名校友事跡和成就,以圖文、音像等可視化的方式,陳列于師生每天必經(jīng)之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身邊典型更具認同感、更有親和力、更富感染力,也更能激發(fā)青少年學生愛黨愛國之情、報國許國之志。用極具時代特色的鮮活案例和身邊典型,樹立可信可學、可追可及的標桿,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在學思踐悟中實現(xiàn)新作為。
鼓勵參與社會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思政課唯有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深度融合,才可稱之為“大”。2016年研究生畢業(yè)后,黃文秀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加入選調(diào)生隊伍回到百色工作,立志改變家鄉(xiāng)的落后面貌。百坭村長沙屯村民曾問過她:“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會想要來這么偏遠的農(nóng)村工作呢?”黃文秀說,“百色是我的家鄉(xiāng),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之一,作為一名黨員,我有什么理由不回來呢?”后來她遭遇山洪不幸遇難,但是在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風雨之夜的勇敢前行,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青年。“大思政課”之“大”,當要鼓勵和引導新時代中國青年在祖國的各行各業(yè)中奮勇爭先,在真干實干中練就一身過硬本領。
植入融入社會肌體。“‘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思政課由于理論知識龐雜深奧,學生往往不易理解,而兼顧“有意義”和“有意思”的課堂,更能讓學生在真切感悟中體會理論和真理。國慶前夕,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的演員們來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與國防建設中的青春力量共同回溯那段象征熱血與榮光的烽火歲月。映后,有同學感言,“被片中志愿軍戰(zhàn)士們沖鋒陷陣的身影和熱血堅毅的誓言深深觸動了,今后會更加努力學習,將志愿軍的精神帶到學習研究中去。”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教育方式,更能讓學生產(chǎn)生自發(fā)的認同和強烈的共鳴。
大思政課非一時之課,思政教育也非一時之事。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關聯(lián)國內(nèi)與國外,共同講好讓青年學生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的“大思政課”,才能更好為國家培養(yǎng)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棟梁之材。?(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