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美國發布了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最終規則。最終規則在去年10月7日出臺的臨時規則基礎上,進一步加嚴對人工智能相關芯片、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對華出口限制,并將多家中國實體增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10月18日,中國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倡議明確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各國無論大小、強弱,無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有平等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權利。
兩則新聞,反映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方向,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兩種模式,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道路。
人工智能概念始于60多年前,其間雖有“深藍”打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AlphaGo打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等高光時刻,但在落地應用方面進展緩慢。2022年底,ChatGPT的橫空出世,被行業視為通用人工智能的起點和強人工智能的拐點,將”人工智能”突入公眾視野,使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浮出水面。
而早在2019年5月,美國與其他幾十個國家共同采納了《經合組織人工智能建議書》,將人工智能創新和值得信賴的開發和應用的規則正式化, 反映了美國人工智能戰略所倡導的價值觀主導與技術壟斷相結合,以維護其先發優勢與“中央-邊緣”體系的既有秩序。甚至動輒對別國發動“芯片戰”。同時,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在軍事中的應用,在聯合國“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政府專家組討論中,始終持消極態度,拒絕接受任何硬性約束。
今年5月20日發布的七國集團(G7)聯合聲明更是提到,要以價值觀劃線來推動前沿科技的發展,推動實施人工智能治理,意圖構建科技“小圈子”, 阻止中國參與人工智能等技術標準的制定。無獨有偶,6月8日發布的美英《大西洋宣言》提到,要建設美英數據橋,舉辦第一屆人工智能安全全球峰會,聯合盟友推出人工智能安全措施,建立隱私保護技術的合作機制(PETs)等。
簡言之,在智能時代來臨,以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解體變革之時,美西方國家將全面開展新興技術的全球治理工作,進一步拉大南北國家之間的技術鴻溝,加劇國家權力分配的不均等,并將其作為未來掌握話語權、提升全球領導力的重要領域。
而與之相反,中國作為世界人工智能主要的創發基地之一,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數據和算力資源日益豐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擁有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在發表論文總量世界前十的機構中,中國占了9家。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等公司,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排名進入世界前十的公司。
然而,中國走的是另一條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之路。早在2019年6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等八條原則,進一步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2020年發布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對倫理標準的定義和重點場景做出了明確。
2022年11月16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2022年締約國大會上,中國繼2021年提交《中國關于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立場文件》后再次在聯合國就人工智能治理提出方案《中國關于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立場文件》。并指出,人工智能,倫理先行。旨在促進國際社會理解和重視,增進全球人類福祉。表明了對人工智能技術“以人為本”和“智能向善”治理原則。
而10月18日中國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更是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就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涵蓋監管、研發、使用各個環節及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提出了建設性解決思路,為相關國際討論和規則制定提供了藍本。
科學發明與技術進步,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人工智能作為顛覆性新技術,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伴之以現實危害和諸多挑戰,對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領域的復雜影響日益顯現。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疾呼的那樣,利用人工智能“必須由各國展開協調設定紅線”。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需要各國共同參與。中國以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胸懷和擔當,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與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一道攜手努力,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推進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動AI技術造福全人類。
(田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