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久久只有精品免费,成年无码按摩av片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久久综合

找尋金銀器文物修復的“密鑰”(匠心獨運)

找尋金銀器文物修復的“密鑰”(匠心獨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4-09-19 11:01
2024-09-19 11: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古代匠人們憑借金、銀良好的加工性能,經過各種工藝精心琢飾,制作了形形色色的飾品。從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錘揲工藝金環,到商代殷墟、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箔、金面具、金權杖;從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西周時期鑄造工藝的金腰帶飾,到河南省輝縣固圍村出土的戰國時期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工藝材料從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異彩紛呈。如何讓每年數以萬計出土時變形、殘缺破損嚴重的金銀器再次綻放光彩,是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的職責。

面對這些文物,現代匠人思接千載。每件器物是用什么工藝制作的?有些金銀器的銜接處為何會出現綠色銹蝕?古代匠人們如何焊接金銀器?使用什么方法修復才能不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傷?只有找尋到打開文物修復的“密鑰”,才能實現與古代匠人的對話。

金銀器的修復不單純是文物修復,也是對古代匠人所用工藝的解讀。夏商周時期的匠人們主要使用鑄造、錘揲工藝加工金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銀制品,匠人們能夠熟練應用錯金銀、鎏金、包金、鑲嵌工藝,及銀絲編織工藝。秦漢時期的匠人在之前工藝的基礎上應用了焊接、掐絲工藝。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匠人們已經可以打制少量容器。唐朝的興盛,也促進了金銀器的發展,各種細金工藝組合使用,制作水平迅速提升,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細金工藝體系。據《唐六典》記載,金的制作工藝有銷金、拍金、織金、鏤金、捻金等14種。宋代匠人傳承了唐代的金銀加工技術,進一步將其提升,宋人王栐的《燕翼詒謀錄》記載有戧金、圈金、剔金、泥金等19種金的制作工藝。元明清逐漸將花絲、鑲嵌工藝應用至巔峰。

總之,只有通過對金銀器工藝的系統研究,才能在修復金銀器時做到有的放矢。《大明會典》記載“銀作局二百七十四名”,包括銀花匠、鍍金匠、大器匠、鑲嵌匠、拔絲匠、抹金匠、累絲匠、金箔匠、釘帶匠、磨光匠等,眾多匠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大清會典》記載了造辦處下屬撒花作、累絲作、玉作、牙作、鑲嵌作、琺瑯作等。明確的分工,嚴謹的用料標準,造就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這樣的“流水線”提高了金銀器的制作質量及速度。

金銀器加工離不開火,從金、銀冶煉,到熔料、鑄造,再到錘揲、退火,直至完成焊接。古代匠人們如何完成復雜的局部焊接?根據走訪調研并查閱大量文獻可知,古人使用傳統吹焊法,火力的“軟硬”、火焰的溫度高低,均依靠嘴中空心吹管與火苗間的距離和吹氣的力度來控制。古人必須經過對呼吸換氣方法的長時間訓練,才能一氣呵成,完成焊接。

即便熟練掌握吹焊法,真的能達到上千攝氏度的高溫嗎?在修復金銀器時,修復師發現有些銀器的銜接處出現了綠色或者褐色的銹蝕,使用現代儀器對焊點進行系統分析,驗證了這些焊點除金、銀元素外還有較多的銅、鋅元素。可見,智慧的古代匠人們通過加入其他金屬,制成了合金焊藥,這些焊藥比金、銀熔點低,流動性也更強,更好地填充了組合件之間的縫隙。由此,人們就找到了組合件之間存在綠色、黑褐色銹蝕現象的原因。銅接觸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堿式碳酸銅,俗稱銅銹,即綠色銹蝕。在潮濕環境中,鋅與氧氣等發生化學反應,表面形成黑色的斑點,即黑色銹蝕。

文物是“對話”的媒介。觀察文物上的蛛絲馬跡,運用現代科技,通過儀器進行檢測分析,是我們與古人“對話”的重要方式。超景深顯微鏡觀察表面形貌,尋找制作加工痕跡及病害形貌;X射線探傷機、工業CT探傷機,檢測文物的腐蝕病害的分布、組合結構;掃描電鏡分析文物基體成分、病害成分;金相顯微鏡觀察金屬結晶形貌,判斷金銀器為錘揲還是鑄造等。科學的分析檢測為修復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在修復鎏金銀器時,傳統火法鎏金的紋飾再次使用高溫加熱會導致金色變淺,破壞鎏金工藝信息。冷焊機、激光焊接機的使用,解決了鎏金銀器修復的難題。低溫對文物傷害小,不易造成變形,在紋飾反面進行點焊接,焊點疊壓焊點,成千上萬的單點焊接連接成線,讓破損嚴重的金銀器破鏡重圓。

古代匠人通過千萬次錘揲、千萬次鏨刻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金銀器文物,新時代的匠人通過千萬道激光將破碎的殘片一件件重新焊接組合,讓這些承載著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重現光芒,不僅延續了文物的壽命,更延續了傳統工藝。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技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9日 20 版)

(楊巍)

【責任編輯:程爾凡】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