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1月29日電(記者林凱)“買石頭,到水頭。”從日常生活的大理石家具,到創意獨特的石材手機殼,說到石材,很難避開福建省南安市的水頭鎮。
水頭鎮位于閩南海濱,上世紀90年代前,它還是一個以種植、捕魚為主的普通鄉鎮。但是,今天的水頭鎮,已擁有石材生產加工企業800多家,近10萬人從事石材產業,石材貿易遍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出口石材量約占全國三分之二,石材陶瓷產業產值超千億元。來自世界各地的石材原料運到這里,經過設計、加工后又銷往全球……
一個不產石頭的小鎮,何以瞄上一塊石頭,又何以成為全球石材生產交易中心?“水頭”滴穿“石頭”的成功背后,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他山之石:無中生有出“石”力
水頭鎮,既不產大理石,也不產花崗巖。為求生計,許多水頭人去毗鄰市鎮的花崗巖企業打工。1995年,水頭人憑借所學經驗,開起了水頭鎮人的第一個石材廠。從最初的加工外運、進口荒料,到直接在國外開礦山,水頭鎮的石材產業越做越大。
初冬時節,第24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博會在水頭鎮如期舉辦,全球石材行業精英云集,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的石材廠商組團參展。為期4天的展會,共達成購銷意向1200余宗,貿易總額近70億元。
在展會現場,首次到水頭參展的伊朗石材商人阿夫魯茲·娜日漫正跟顧客洽談業務。“我們從伊朗把荒料運到水頭鎮,然后再賣到世界各地。”她說,水頭的石材產業集群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看好這里未來的發展,所以選擇來水頭”。
點“石”成金:從賣石頭到賣“石器”
從礦山到市場,水頭人沒有止步于做石材、賣石材。一批石材人投身礦山機械、石材加工裝備研發,不斷培植石材產業的發展后勁和力度。
最早的石材切割技術是鋸片,浪費原石、難于“薄化”。看到超薄石板的商機,水頭人開始在石材加工裝備上發力,開展技術攻關,推出線鋸技術,使大理石材切割技術上了一個臺階。
4月30日,在福建省華輝石業股份有限公司石材生產車間拍攝的線鋸設備作業現場。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2022年,全球首臺線鋸設備在水頭鎮誕生。僅今年前十個月,就與美國、沙特、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20余臺線鋸設備合同,成交額超2000萬元。
據南安市工信局技術科負責人介紹,線鋸技術推廣運用后,荒料切割成材率可提升15%,石粉排放減少80%,全行業荒料切割成大板石材出材率已由5年前的77%,提升到目前最高的97%。
從賣石材到賣“石器”,石材機械裝備企業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石器矩陣”,成為水頭石材產業的新引擎。
??“石”話“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石材產業的新變化不僅是技術升級、生產智能化,還包括給石頭賦予文化內涵、創意設計,讓冰冷的石頭有溫度、有情感,推動石材產業從“制造”向“創造”轉變。
近年來,水頭鎮引導石材行業與各類設計師團隊合作,成立設計創新中心、文創企業,開發各類石材用品,激發產品活力。今天的水頭石材,已從單純的建筑裝飾材料,變為家具、擺件、掛畫等,甚至向汽車、無人直升機等領域跨界。
走進英良五號倉庫·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可以看到石材打造的創意美學空間,天然石材的斑斕色彩與自然寫意,融入現代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座占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的展館,集中展示了從天外隕石、巖礦化石、石器文明到現代石材藝術及應用的完整脈絡。
5月30日,英良五號倉庫·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的由天然石材制成的水刀拼花工藝裝飾。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山東小伙劉良2000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水頭鎮創業,見證了小鎮從十幾家小工廠起步,到如今商賈云集的整個歷程。他說,用博物館的語言講述石頭的文化和故事,將文化注入石材產業,讓更多人了解“凝固的歷史”,石材產業才會走得更遠更穩。
“石材產業發展到今天,除了技術升級、品牌升級以外,產業文化升級也至關重要。”劉良說,未來將繼續挖掘石材背后的文化,讓精美的石材“唱歌”“說話”,推動石材產業鏈向藝術、創意、收藏、文旅等層面延伸。
水頭鎮因石而興、因石而名。石材產業從“無中生有”到“全鏈成長”,再到“集群蝶變”,一個不產石頭的小鎮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世界石材之都”,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跨越發展的產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