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久久只有精品免费,成年无码按摩av片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久久综合

道中華 | 中醫藥為何應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23-07-06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閱讀原文

▲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其所包含的獨特的衛生資源、深厚的文化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以及重要的生態資源,理應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與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中醫藥已經不只是中國人健康長壽的“秘方”。隨著世界范圍的中華文化熱的持續升溫,中醫藥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醫藥何時開始走出國門?中醫藥文化為何應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近日,“道中華”就此話題專訪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張宗明教授。

記者:有統計說,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接受過中醫藥的相關治療,中醫藥的傳播范圍已擴大到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傳播海外的?

張宗明:中醫藥在海外傳播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兩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醫藥也開始在絲綢之路沿線傳播。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和朝鮮的遣唐使把中醫藥帶回了日本和朝鮮半島。隋唐時期,中醫又相繼傳入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地。

▲唐代鑒真東渡日本,不僅傳播了佛學經典,還把中醫醫理與臨床、中藥鑒別與炮制等帶到了日本,被稱作“漢方醫藥始祖”。圖為日本東京上野恩賜公園鑒真雕塑。(圖片來源:中新網)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辟,阿拉伯人借此通道將中草藥傳至亞非歐地區。明代鄭和下西洋,據《鄭和家譜》記載,鄭和率領63號船舶27000余人,其中醫官醫士180人,還隨船攜帶了大量的中草藥及醫書。這一時期中醫藥的海外傳播較前代更為頻繁和成熟。

明清時期,中西方醫學不斷交流碰撞,西方學者將許多中醫典籍翻譯成英語、法語等。民國時期,大量國人僑居海外,成為中醫藥海外傳播的主力軍。

▲2023年,國家中醫藥博物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與華僑博物院聯合主辦“華蹤醫跡——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展現了中醫藥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與發展,反映了中醫藥對東南亞乃至世界文明進步的貢獻。(圖片來源:中新網)

記者:在中華文化“走出去”大潮推動下,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您看來,中醫藥國際化取得了哪些成果?

張宗明:近些年來,中醫藥海外傳播范圍越來越廣,中醫藥的價值不斷得到世界的認可。

中醫針灸、太極拳先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繼2011年《黃帝內經》《本草綱目》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之后,被譽為藏醫藥學“百科全書”的《四部醫典》也于今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圖片來源: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中醫藥的科學價值更加為世人矚目。

截止2016年5月,人參、陳皮、白術、大黃、三七等66種中藥材先后經過嚴格檢測論證,進入歐洲藥典,為中藥在國外被更廣泛地接受和使用奠定了基礎。

2019年,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建立了以中醫藥為基礎的病證分類體系,標志著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危急重癥領域取得良好成效并收獲眾多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醫藥的臨床優勢得到了進一步展示,其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得到廣泛認同,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在世界各國傳播發展。

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了196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中醫針灸,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政府間的中醫藥合作協議已簽署86份,每年約有13000多名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知識。

記者:中國傳統醫藥與西方現代醫學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中醫藥受到海外民眾的廣泛歡迎,它有什么優勢與特色?

張宗明:中醫藥顯著的臨床療效,是其不斷走向世界的“硬實力”。

▲中醫針灸和經方是中醫藥走出國門的先行者,隨著循證研究的發展,臨床證據大量涌現,充分證明中醫藥對于常見病有確切的療效,對于疑難病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醫學作為一門醫學學科,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

“治未病”是中醫獨特的疾病防治理念,也是中醫健康養生理念的核心,主張預防為主、防重于治。在病前或病較輕時,采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或發展,避免、減輕疾病的危害,促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藥按照未病養生的預防觀念和因異治宜的個性化治療原則,充分發揮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符合未來健康醫學的發展方向。

▲中醫藥已深深融入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之中,是人們治病祛疾的重要手段,也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一種生活方式。圖為中藥藥材制作美食。(中新網發 李玉蟾 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對更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人們的健康理念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覺從中醫藥中尋求養生保健的方法。

養生湯劑、養生茶、藥膳等頻頻成為爆款,推拿、針灸、藥浴等成為許多國家運動員、健身達人、名人名媛的“黑科技”,太極拳、八段錦等健身氣功也成為很多人養生保健的首選。

▲6月11日,由澳大利亞功夫武術聯合會舉辦的澳大利亞全國武術錦標賽在悉尼舉行。圖為武術愛好者在展示太極拳。(中新網發 顧時宏 攝)

近代以來,在西方科學的沖擊下,中醫藥學沒有消解,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斷發展,成為世界醫學發展史上唯一連續發展至今的醫學體系,甚至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中醫藥寶庫里蘊藏著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一旦解決,有望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乃至科學革命”。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正在把目光投向中醫藥,希望從中挖出科學寶貝,提煉出科學精華。

▲青蒿素,極大地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是應用現代科技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中新網發 崔楠 攝)

記者:正如您所說,中醫藥文化應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那么中醫藥及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飄香海外,其深層原因是什么?

張宗明: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是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飄香海外的深層原因。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與道德規范。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的醫德倫理,“調和致中”“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治未病”“中醫治人”的人本思想,與中華文化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觀念一脈相承,同源同根。

中醫藥兼具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既具有中華文化的特殊性,又具有醫學科學的普適性,不僅可以窺見中華文化之奧妙,還能強身健體、防病治病,成為中醫藥“走出去”的優勢所在。

《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顯示,在海外受訪人心中,中餐、中醫藥、武術是國際上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20》顯示,有30%的海外受訪者接觸或體驗過中醫藥文化,超過80%的體驗者對中醫藥文化持有好印象。

▲同濟大學的留學生們一起種下艾草、杜仲等中草藥,零距離感受中醫文化。(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醫藥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一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日益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與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當然,中醫藥“走出去”也面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醫藥服務機構規模小且單一、缺乏足夠合法化路徑等問題,需要我們在中西醫文化對話交流平臺搭建、中醫國際化人才培養、中醫藥標準化與現代化建設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5月19日,中國—尼日爾中醫診療中心在尼日爾綜合醫院揭牌,雙方共同開展中醫診治項目建設,利用中醫為當地民眾解決病痛,同時為當地培訓中醫醫務人員。(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藥飄香,守護健康。中醫藥是中國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提供的一劑良方,也是促進人與人、國與國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一座橋梁。

【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受訪者簡介:

  張宗明,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吳艷鵬】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