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昆明10月13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及合作者就太陽局部高層大氣的夫瑯禾費線光譜偏振問題展開研究,并在太陽內冕暗冷物質方面有新發現。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夫瑯禾費線是太陽光譜中的暗特征吸收譜線。傳統上,太陽物理學教科書認為日冕由上百萬度的完全電離物質構成。然而,2013年日全食觀測資料的分析結果挑戰了這一觀念。觀測顯示,太陽光球以上3萬公里高度以內的內日冕中存在鐵、鎂、鉻和鈦等中性金屬原子,這些原子散射的光球夫瑯禾費線能被探測到,且其周圍環境溫度應低于2.5萬攝氏度。與此同時,觀測到的電離13次的鐵離子產生的日冕綠線,則需要百萬度以上的高溫。相比同視向投影區域探測到的日冕綠線輻射,這些中性原子產生的夫瑯禾費線輻射則要暗淡很多。
早在2013年,云南天文臺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團隊在非洲加蓬的日全食觀測中,原本專注于日冕綠線和色球發射線的偏振成譜成像觀測。然而,在分析觀測數據時,研究人員意外發現色球和過渡區中性金屬原子發射線形成區域之上還存在對應的吸收線。這些吸收線的線偏振性質復雜,依賴于入射角和譜線本身,且隨位置變化。研究人員因此斷定這些夫瑯禾費線并非來自塵埃散射,而是由過渡區之上內冕中相互獨立運動的中性金屬原子選擇散射所形成。